用心为您做好海南租车每一处细节!
欢迎光临海南蓝海租车   登录   注册
博鳌亚洲论坛指定接待用车单位

定阳古城,定安最早的城市记忆!


定安的县城——定城镇,古称定阳古城。她历经明、清、民国到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都是定安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她不仅仍遗存众多文物古迹——解元坊、亚元坊、清潭亭、见龙塔、县官衙、文庙、明照阁、王映斗故居、百年老街骑楼等历史遗迹,更有新建设的塔岭新区、丹桂公园等现代建设。

如今的定城面积不断扩大,老城区风亭月榭,古墙斑驳。南渡江如银蛇飞舞,蜿蜒向前,新城区风和日丽,高楼林立。东线高速公路如轻轨快车,奔驰前进。



2008年,定城镇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定安的县城——定城镇,古称定阳古城。她历经明、清、民国到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都是定安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她不仅仍遗存众多文物古迹——解元坊、亚元坊、清潭亭、见龙塔、县官衙、文庙、明照阁、王映斗故居、百年老街骑楼等历史遗迹,更有新建设的塔岭新区、丹桂公园等现代建设。

如今的定城面积不断扩大,老城区风亭月榭,古墙斑驳。南渡江如银蛇飞舞,蜿蜒向前,新城区风和日丽,高楼林立。东线高速公路如轻轨快车,奔驰前进。

2008年,定城镇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定安古城墙现在存下的是北段与西段,之所以能保存下来,是因为北段面临着南渡江,拆了没意义,拓展不了城区,甚至会造成洪水冲刷塌方的危险,西段则是因为城里城外存在着两米的落差,不便拆除。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因素,这两段古墙逃脱了厄运得以保存下来。

古城墙采有长方形巨石砌就,这种石头采自金鸡岭的花岗岩,每块都经过工匠打磨成光滑平整的面,砌墙工艺是“内外横铺而纵压其上,犬牙相制,上下相承”。石块与石块之间用三合土加固密缝,三合土是采用一种粘性高的白色土,加煮熟的糯米加糖混伴在一起舂制而成,当年没水泥,但用三合土砌墙比水泥还坚固。但是,历经岁月和风雨的侵蚀,外墙的三合土几乎已剥落殆尽,墙体露出一道道的口子,许多口子长出杂草荆蔓,有的甚至长出小树,在外力的作用下,有些墙体已出现外凸倾斜,如不采取保护措施,若干年后,我们也许就看不到这堵古墙了。

 


古城墙始建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至今已跨进500年,可喜的是正好他500岁那年,被列入省级保护文物。

明朝建立的第二年即1369年,南建州被废除恢复定安县,官衙迁至定阳即现定城,新县衙迎来了第一任知县吴至善,吴至善是一位好官,他不急于建县衙,却租借民宅办公,把有限的资金全都投入了办学宫建学校上,故而,当时县城只设木栅,没有城墙。

筑城凿池,保民固国也。明成化二年(1466年),广东巡抚都御史韩雍亲自到定安考察勘察,准备开凿城池,但回去一算经费过大,只好作罢。

正德八年(1513年),琼州知府委派知县罗昌开始创筑城池,为了管好经费节约开支,罗昌躬身亲为,用了六年时间工程终告竣工,没有向农民摊派一分钱赋税。罗昌因而受到定安人的称颂,祀入名宦。

定城古墙周围593丈,高1.4丈,厚1.6丈,垛堞1193个,开东、南、西三门,各建楼其上。定安自此有了一座较为完整坚固的城池,定城四周皆为平坦开阔的田野,平地起高丘,诚盛地也。定城县衙就设在这块高丘的最高点上,正枕龙脉,前对文峰,好山好水孕人才,自此,定安县文运大开,经济发达,社会进步,为古时琼州的一方乐土。


隆庆六年(1572年)二月的一天,一批日本海寇从澄迈登陆,一路烧杀劫掠,直奔定安而来,夜间至定城,守城兵卒堵住城门,全城戒严,日寇企图登墙进城,被一一击退,进而转为围城,想困死城里的官民,这样相持了10多天,城里粮食告急,人心惶惶,乡绅黄瑛,大底村人,这时挺身而出,打开自家粮库赈济居民,举人程大庆,定城人,以教书为业,这时也散尽家财,向兵卒发话,砍死一名日寇,赏银五十两,此举大大鼓起兵卒的勇气,他们在典史施可才的率领下,操起巨斧,打开城门,冲向日寇,猝不及防的日寇仓惶应战,结果是丢下几十颗首级后,逃过南渡江,恼羞成怒的日寇把博通村洗劫一空放上一把火,才顺着南渡江逃上大海。

 

经过这次劫难,大家庆幸有城墙真好,终于保住了自己的家财。于是,富户人家就酝酿应该加固加高城墙,他们推举乡绅李杨泰、孙一骥向知县谢应元提出倡议,谢应元也深有同感,马上向上级报告,上级批曰:“可”。当年五月,就立马筹资金,请工匠,备材料,正要动工之际,谢应元调走,工程只好叫停。直至万历三年正月(1575年),新任知县张文献才到位,工程接着动工。张文献从家乡带来的一位随从参与过筑城很有经验,他告诉张文献:基础一定要打牢,先挖出五尺深的地基,用巨竹堑底埋住,再用乱石舂实填平然后砌墙,墙可不加高但要加厚,墙上设二十间窝铺以便士兵值班巡逻,三座城门要加盖三座城楼以便瞭望呼应。城外挖濠池以阻敌攀墙。张文献采用他的建议,亲自置理,日夜操劳,仅用了一年五个月就大功告成。张文献与往任知县罗昌一样:“民不加赋,人不告劳,官法不烦,群情大洽”。

定城古城经过这一次加固扩建,更为牢固更为完善了,尤其是防御功能大为提高。

这防御功能在几十年后得到验证。1644年,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清兵入主中原,在此朝代更替之际,海南天下大乱。骚乱源自临高,临高县城失守后,澄迈匪起兵呼应,他们一路焚劫乡村,直指定安。定安贼首吴偕、陈有授、谢九霄、张宏宪、吴天运、郭子杰、梁家玉一时同叛,集党数百,劫杀乡村。他们又串通黎贼符元豪、黎雷等人,大张声势,扬言攻城,九月二十八日,他们会集在一起,有几千人,把定城团团围住。当时,定安知县由会同知县王廷遴兼任,为守城他日夜操劳,不幸猝死。训导陈天贶护印率兵抵抗,他们用铳箭击伤击毙贼兵无数,贼匪见攻城无望,第二天只好撤兵解围。几千人围攻一座小城拿不下,足见其固若金汤。

固若金汤当然是人而不是一堵墙。明顺治四年,大清兵入琼,琼守官兵悉数投降归顺。一些读书人自称守骨气,不愿接受异族统治,便纠集兵勇起兵抗清,其中最有名的是吴履泰,吴履泰被镇压,两年后即1650年,以贡生许宗孔(琼山苍原人,与定安隔江相望)为首,纠集林冲霄、蔡从龙和定安的黄和声、黄梦声等人,再联系临高贼首李花脸、马蹬根,南岐峒黎首王瑞应,假借抗清起义,却大肆掳掠乡村。八月二十八日深夜,定城内奸程九娘和谢九作为内应,打开城门,贼兵攻入定城,“杀掳甚惨,大索富豪”。这是定城第一次遭到洗劫,也是最惨重的一次。虽然以后还有知县弃城而逃,城池失守的故事,但他们只是打劫官家和富户,没有伤及百姓。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定城古墙再来一次大修。这就是保存至现在的古城墙了。

1954年,定安县制订长远城市扩建规划,东门段南门段城墙相继被拆除。1958年,在东门外建起一条长500米宽32米的水泥街道,因其在“大跃进”年代建成,故而起名“跃进路”(现改为人民路)。跃进路的建成标志着巩固封建政权的定城古城池土崩瓦解。

有城就有街,古定城有四条街,街不长,纵横也就一公里,城不大,居民也就1000来户。因古城墙开有东南西北四个门,故而街道分别称为东门街、西门街、南门街、北门街。现在街道尚存,只是原来的青石板路已改成水泥路,古韵丧失不少,但尚存一些古建筑依稀可见当年的风采。

古民居大致分为两种风格,一种是明清风格砖瓦房,悬山式顶,留有走廊供行人通行。另一种是南洋风格骑楼,楼高以二层居多,也有三层但不多,这是民国时期的建筑,主要集中在西门街。西门街是古定安县衙所在地,是最繁华的一条街道,古时的集市贸易就集中在这里。民国时在东门街建街市廊(即农贸市场),商业中心向东移,建国后,由于商品贸易繁荣,南门街也成了一条商业街道,唯有北门街始终没有商业活动,是单纯的住居街道。

城里居民以周边村庄富户人家或官家居多,他们有钱在城里购置地产房产;另一类是商贾人家,为了生意方便在城里购地盖房;还有一类是读书人或外来移民。城里居民不象农村以某一氏族为主的家族群居,他们不以血脉而是以经济利益维系着彼此的联系,故而人情世情淡如水。

 

城里居民大多以经营买卖为生,他们凭借自家房子临街的优势,经营生产生活用品,手工艺品,土特产品或饮食业,也有来料加工的手工作坊或食品加工作坊。反正他们都各有各的活法,实在没方法就帮人打工赚点小钱也能活下来,城外西边就有十多座砖瓦窑,挑土劈柴搬砖拆瓦,活多的是,只要你不嫌苦嫌累嫌脏,就不会饿肚子。解放后,定安办起炮竹厂,这是定安的品牌企业,“定安炮响遍琼岛”是海南人对它的评价,产品供应全岛甚至广东的一些地区,产量很大,但制炮工序很多,工厂不可能招录那么多工人完成所有工序,于是,就把一部份工序下放给民间,如搓炮引、打炮眼、扎炮联等,定城许多居民便把这活儿领回家,利用工余时间去做。上世纪六七八十年代,只要你走在定城街上,准能看到一家家的居民房里有人在操作这些工序,特别是打炮眼的“哔哔叭叭”敲击声,简直就是一道风景,定城韵律。改革开放后,砖瓦窑因污染环境被全都叫停拆掉,炮竹厂因引进机械流水线作业不需民间劳作。但新的企业新的产业不断涌起,居民的就业门路更多了,创业机会更多了,他们一样活得滋润活得洒脱,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抢他们的饭碗,但坐拥城里人的他们总有他们的优势,总有他们的活法,老街人家并没有感到生活的威胁,反而活得更休闲更自在。 


老街人家的生活心态如何?

且看定安作家王姹的描写:

“老街上世世代代的居民喜欢守着这般的美景和家园,过着一种尘烟不染与世无争的生活,古老的生活方式,淡定从容的心态,总是让很多奔波在路上的人心生妒意。老街以宽厚包容的胸怀,接纳着南来北往的客人,丝毫不会责怪他们匆忙的脚步踏破了小镇的宁静,慈眉善眼地看着他们在这里聚散离合,看着他们在这里停留长驻,让他们在梦里含笑之间,常以深情的回眸,凝视这座宁静安适如家院的古老小镇。”

那古墙那老街,不老的记忆。

与文章相关的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