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为您做好海南租车每一处细节!
欢迎光临海南蓝海租车   登录   注册
博鳌亚洲论坛指定接待用车单位

【分享】海南九大镇岛之宝,你见过几个?

每一件文物

都是一个记载民族血脉的基因密码

它是历史的见证者

更是文化的宝藏

而我们海南

也有着许多沉淀在旧时光里的故事

或一砖一瓦,或一草一木

或烛光摇曳下笔墨耕耘

今天,我们集合了海南大镇岛之宝

看看你都见过多少

 

落笔洞遗址

 

数万年前,海南岛曾被冰川包围,孤悬海外,海平面的不断下降,使琼州海峡变成了一座陆桥,就在这时,远古人类和内陆动物一起,通过陆桥迁徙到了海南岛,在山洞里点燃了第一束火把。

 

这群点燃第一束火把的人,就是第一批海南人。

 

1983年初,广东省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在海南各地进行考古工作,在离三亚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处洞穴,里面有大量的动物化石,就是如今的落笔洞。是迄今为止中国旧石器文化分布最南的一处遗址。

 

后来,人们又在洞内发现了5枚人类的牙齿,证明了上万年前,海南岛就已经有了人类!这个发现,让研究者们沸腾起来,数千年来这个孤悬海外的岛屿和生活在这个岛屿上的人们,第一次赢得了被重新认识的契机。

 

朱庐执刲印

 

 

1984年,在乐东黎族自治县志仲镇潭培村,一位村民在种植橡胶时,意外挖出一枚银制的印章。直到我国著名文物鉴定专家史树青先生来到海南各市县巡回鉴定文物,才知晓这是一枚2000多年前的西汉银印

 

这枚小小的银印,被赞誉为“海南第一古印”,是海南首次发现的国家一级文物,也是海南岛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枚官印。

 

经过专家考证,这枚朱庐执刲银印的所有者是西汉年间朱卢县的守官,朱庐执刲银印的发现,证实了西汉政权罢弃珠崖”之后并没有完全放弃对海南的管辖。

 

伏波铜釜

 

这尊铜釜出土于儋州市中和镇横山村。

 

此铜釜,是伏波将军的部队在海南征战时,行军路上使用的炊具。这批青铜器的出土,正是他们平定战乱的铁证,也是中央政权经略海南地区的最好注解。

 

这批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向人们揭示了古代工匠高超的铸造工艺,记录了人类发展历史的源远流长,被考古专家称为“活史书”

 

 

尽管时光已剥落它精致的外壳,但却仍能从斑斑锈迹中,感受将士们破釜沉舟的英勇形象,一一幅幅历史画卷便铺陈而来。

 

两院禁示碑

 

相信很多人会觉得这块普通的石头怎么可能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呢?别看这块碑长相十分平凡,2014年出土的时候,可是证实了一件国家大事。

 

这块石碑就是《两院禁示碑》,经过大半年的复原,这109字的碑文终于清晰可见,写的是对潭门港口海运的四点要求,但由于落款不清,无法得知这是哪个年代。

 

虽然109字很少,但却体现了海南古代对贸易往来的管理,它不仅见证了潭门港口昔日的历史与曾经的繁荣,还从另外一个角度宣示了我们国家在那个时代对南海管理的主权。

 

华光礁一号

 

1996年,华光礁一号被世人发现并打捞,这是中国第一次发现远海古船。但由于当时水下科考技术简陋,直到2007年华光礁一号才被打捞上岸,经过2148天的复原,华光礁一号的复原图第一次亮相于世人面前。

华光礁一号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造船的精湛技艺,还记载了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为起点的文化传播之路。

 

《更路簿》

 

2016年,海南省博物馆文物征集部接到一通电话,电话那头的人告诉工作人员,在他们那里,有博物馆一直在寻找的《更路簿》。经过不断地研究和鉴定,这本更路簿是一本清朝至民国时期的手抄本《更路簿》。

 

这样的研究发现,说明了在那个年代,从潭门到新加坡已经有了成熟的航线,与新加坡建立了良好的贸易往来,这也是南海渔民深耕南海,记载航线精确的一个佐证。

 

《更路簿》是渔民的根,这本册子是南海渔民世代智慧凝结而成的,这里面记载的每一条航线,都是他们深耕祖宗海的例证。

 

《琼黎风俗图》

 

这本从清朝就一直在外漂泊数年的画册《琼黎风俗图》,直至2007年1月才被送回到了海南省省博物馆。被誉为“国家二级文物”的它,揭开了不少黎族先民的生活场景。

 

一共十五页,内容大约以建屋、纺织、耕种、对歌、嫁娶等角度描绘黎人的社会风俗。

 

到目前为止,我国古代关于海南黎族的画册,国内仅存三本,而这本《琼黎风俗图》是三本画册中年代最久远,也是反映风俗情况最全的一个版本。

 

黎族没有创制自己的文字,追溯黎族的历史难上加难。而现在,这样一本图文并茂的黎族风俗画册出现,将过去黎族先民的生活,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对黎族历史研究无疑是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龙被

 

龙被作为黎锦的最高技艺体现,黎族文化的丰富载体,在海南省博物馆中,有一幅清代双凤朝阳双狮戏球图的三联幅龙被,可以说是海南省博物馆龙被藏品的集大成者。

 

 

黎锦和龙被的结合,证实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黎族同胞就已经懂得了用木棉纤维进行纺织,在三国时期,他们又掌握了染色技术,在唐代,还出现了提花织锦技术,到了宋代的时候,黎族的纺织技术已经积累了很高的水平。

 

蛙锣

 

20世纪50年代,在乐东黎族自治县头塘乡头塘村,曾发现锣面直径达40多厘米的一面大型蛙锣。海南岛冶炼技术较落后,理论上来说,那时的海南应该不具有制作铜蛙锣的条件和技术。

 

然而这些相继出土的蛙锣,让人透过时空隧道,看到黎人市井生活的历史画卷。

古时候,黎族聚居区叫,在每个峒,蛙锣都被奉为最神圣之物,平时也不轻易示人。只有碰上了婚丧嫁娶或狩猎祭祀等大型活动,蛙锣才会被“请”出来。

 

蛙锣数量的多少,直接显示一个峒的财富多少和地位的高低。但蛙锣最大的功用还是作为乐器和法器来使用。

 

截至目前,尚无人可知到底还有多少面黎族蛙锣,因为先人的藏点严密,也许将来的将来,某一场狂风暴雨后,还会听到锣音带来的惊喜。


与文章相关的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