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为您做好海南租车每一处细节!
欢迎光临海南蓝海租车   登录   注册
博鳌亚洲论坛指定接待用车单位

游海南古代书院!

书院,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机构。真正意义上的书院始于唐而盛于宋,明代是书院的繁荣时期,清代书院尤为普及。1901年清政府下诏,书院改为学堂,正式走入历史。


说起海南的书院,不少人肯定会想到大名鼎鼎的琼台书院、东坡书院等。除了官办的各种教育机构,在古代的海南,还存在着不少由私人创办的书院,它们的存在,为本乡有志于读书的子弟,提供了官学之外的又一种途径,也为古代文化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私人书院的建立者,几乎全是清一色的文人,他们有的学而优则仕,最终将建立书院当成生命最后的归宿;而有的奠基者尽管在科场中并不显达,但同样将理想与热血,倾注在书院的弦诵声中。追忆海南古代书院的往昔,我们能清晰感受到其中所浸润的厚重而优秀的人文精神,体悟到古代文人如梅兰竹菊般雅致馨香的书院情怀。


石湖书院郑延鹄归隐胜地著书讲学


在古代,不少读书人都喜欢到偏远的山区古庙中用功苦读——比如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名句的范仲淹,就曾经在寺庙中划粥而食;难得糊涂的郑板桥,也曾躲到焦山古寺中远避俗友,专注学业……明朝时,琼籍名士郑延鹄也在府城郊外的西湖边上有过一段挑灯夜读并最终在此建立书院的历史故事。


海口市永兴镇的观澜湖公路旁,有一座龙婆庙。庙前是一面积约数十亩的湖泊,当地人俗称为西湖。西湖的远处苍山茫茫,近处芳林滴翠,湖畔浅草茸茸。置身于这样的一幅自然画卷中,都市的浮华与躁动都化为乌有。


龙婆庙纪念的是传说中怒斩恶龙造福于民的龙婆娘娘。庙内的玉龙泉,是古代琼北名胜之一。庙中的天井内,一座石池之中镶有两个石刻龙头,一吐一纳,颇为奇妙。石池前面,斜放着明代海南进士郑延鹄撰写的玉龙泉铭石碑一座,铭曰:莫渊者泉,谁适澄之。莫神者龙,谁适豢之。然匪泉则龙无所蛰,匪龙则泉何以为灵也。故今逝者如斯,能与细细,能与巨巨,能与高高,能与下下者,泉也……

寥寥数百字,除了讲清了玉龙泉的来历,更引用玉龙泉的水德,隐喻君子能幽能章习而不挠的精神,从这篇铭文中,我们似乎能看到一位纯正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顾天下的处世品格!


郑延鹄,字元侍,号篁溪。海南琼山人,家住府城镇甘蔗园。郑延鹊自幼聪警敏捷、宏博辨丽。入郡学后,勤奋研读丘濬著作,对丘濬的为人、学识、事业非常敬佩。嘉靖七年(1528),郑延鹄乡试中举。十年后,郑延鹄在会试京师名列第三,在殿试赐进士出身。历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吏科给事中、工科左给事、礼部仪制郎等职务,所在职位皆廉能有声。正是这一缘故,郑廷鹄后来还担任负责考察外官的要职,因主持公道,广受称赞,不久获擢升为江西督学布政司右参政兼理督学副使。


然而,这时的郑延鹄已无心仕途,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届满后,他以母亲年老为由,上书请求辞归故里。郑廷鹄返琼后,来到年轻时曾流连的西湖边上筑屋、读书、写作,还创办了石湖书院,招徒讲学,慕名而来的读书人众多。石湖书院的弦歌之声,从明代晚期一直延续到清朝中叶,培养了不少人才。

现今,在西湖的东南边上,还留下郑延鹄修建的一座西湖石坊。从古坊门中向北望去,一潭如境明湖倒映着蓝天白云,远处古刹的红墙碧瓦半遮半掩在一片灌木的苍翠之中,让人心生流连。也难怪当年的郑延鹄选择此地作为自己著书、教学的场所。在多年的宦海生涯后,晚年的郑延鹄在湖边的石湖书院中,留下了一段琼崖名士归隐林泉却不忘培育后俊的佳话。


桐墩书院陈文徵嗜书爱琴的雅事


书院的建立者,并不一定是在科场的显达者或者是曾经的宦游人。明代初年,由贡生陈文徵创立的桐墩书院,就是一例。


陈文徵,府城东郊人氏,与海南名士丘濬同属于一个年代的人,数次参加科举考试未能金榜题名,只能在太学中就读,成为一名贡生。陈文徵创立桐墩书院的原因,多少有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所谓君子之事,诗书琴画。陈文徵此人除了藏书读书,还有一大嗜好,那就是制作古琴。他认为材不良故器不完,器不完故声不扬,此琴所以往往失古人之意,因此他对制琴的木材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认准了所有的木材中,只有桐树最适合制琴。而桐树的生长,对环境又特别讲究,不仅要生长在石头之上,还要符合其他条件。经过关察,他发现海南的环境并不适合桐树的生长。有时候好不容易找到桐树,也是生长在平坦空旷的积阴之处,与陈文徵对制琴材料的要求明显不符。


为了得偿所愿,陈文徵亲自动手。他挑选了一处位置合适的地方,用积土堆起一座人工山包,又放置大石头在山包之上,然后种上几十棵桐树。陈文徵给这座山包起了一个名字叫桐墩。按其本意,几十年之后,这些桐树枝繁叶茂,用其中的树枝制琴,或许可以体验到古琴的美妙意境。而陈文徵也明确告知众人,这些桐树所产木材,并不是自己受用,桐树成材之后,不管是自己的家人好友还是同乡,只要有共同的兴趣,都可以到此来取材。陈文徵将自己的这一想法告知了丘濬,并请他为自己的桐墩作记一篇。


明朝景泰二年(1451年),在陈文徵请丘濬为桐墩作记五年后,再次参加礼部考试仍落榜的丘濬告假回家探亲。丘濬也在这期间来到了桐墩参观,当他看到这里的桐树已经茁壮成长时,感到很高兴,认为不出十年,这些桐树将成为制作古琴的良材,数百年不完之音,殆于此复振耶!


陈文徵对于这些桐树的成长,可谓是心情急切,他经常到此查看它们的长势。为了植树与读书两不耽误,他干脆在桐墩顶上建起一座藏书小屋,称为桐墩书院。在《桐墩书院碑记》中,翰林学士刘俨对陈文徵创立的这座书院给出了这样的评语:今陈君于琴于书既两得其趣矣,而复多聚书,旋树桐以备用,以启迪乎后昆,旁及乎乡郡。吾知琼虽远在海滨,异时弦诵之闻,无间邹鲁,将必自兹始。


岁月的风烟,湮灭了许多的古迹,也让人淡忘了许多往事。让人庆幸的是,尽管今天桐墩书院已经荡然无存,但我们在故纸堆中,仍然可以看到一位与书为乐、爱琴如命的彬彬君子陈文徵为琴而筑墩,又因桐而建书院的雅事。

溪北书院潘存晚年致力发展教育


文昌市铺前镇的文北中学内,有一座古香古色的清代建筑——溪北书院。从二十世纪末期到今天,这里在琅琅书声中走过了封建与共和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


从文北中学大门进入学校,坐北向南的溪北书院就坐落在校园的右边。书院的头门,高挂着由清末著名书法家杨守敬书写的溪北书院匾额,执笔者与书院的创建者——潘存,同是清末著名的书法大家。


潘存,号孺初,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生于文昌县港头村。潘存在少年蒙学时,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堪称神童。1851年,34岁的潘存应本省乡试,始中举人。随后,潘存通过应试礼部,成为了户部的一名官员。然而,生性耿直的潘存不愿随波逐流去依附权贵,尽管在京城任职30年,却一直未能升迁。所谓文章憎命达,仕途并不如意的潘存只能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经史、诗词、文辞尤其是书法研究中。凡汉魏六朝碑板,以及唐宋元明诸名家书法碑帖,皆悉心收藏,朝夕临摹,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据史料记载,潘存能悬肘撰写蝇头小楷,让人称奇。他所撰写的书法作品,京中名士每每不惜重金抢购,甚至连日本人也十分推崇潘存书法。1883年,已66

  • 租车需要哪些证件?
  • 自驾租车的朋友,警惕驾车危险时辰
  • 看租车的六大好处租车比买车痛快 看租车的六大好处
  • 无车租车自检四部曲无车“本本族”租车自检四部曲
  • 租车意外风险及违约法规细则
  • 北京租车遭遇意外风险,租赁公司违约
  •